显示标签为“工程師”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工程師”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2年10月19日星期五

工程領域最嚴重的人才斷層了嗎?

如果你認為要找到優秀的工程師不容易,試試尋找一位懂得雙極(bipolar)設計專業的工程師就知道什麼才真是困難了!

事實上,隨著類比設計不斷突破更低雜訊極限以及頻率越來越高,業界對於更專精的雙極電路設計需求也不斷提升,凌力爾特(Linear Technology)公司CTO Bob Dobkin指出,大學院校的畢業生缺乏雙極技術的專業,正成為業界的一大問題。

「我們缺少可推動雙極技術或BiCMOS進步的工程技術水準,」Dobkin說,「至今,他們在許多應用領域仍是非常好的技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Dobkin的職業生涯可追溯到雙極設計還是電路製作為主的時代,因而會有這樣的想法就不至於感到驚訝了。大學院校必須栽培出業界迫切需求的專業工程人員。而由於CMOS早在40年前即已出現,目前的學校課程已經轉變得越來越重視數位工程了。

「在學校時,我們並未重視這方面的問題,因而現正逐漸流失推動雙極技術進展的工程人才,」他說。

由於類比元件的密度並不適用摩爾定律,而由電路運作時的電壓電平設定,Dobkin強調,「我們希望取得更高性能和更高電壓輸出的電路,因為有許多東西沒法在3V時運作,」Dobkin表示。

但如果只是為了要滿足像凌力爾特、Maxim、德州儀器(TI)和ADI等類比公司的需求,而要學校培育出更多雙極專業技術的工程師,那可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

「我認為類比設計就像學習語言。你得先學字彙、文法規則,然後閱讀書籍並加以融會貫通。大約經過十年後,你才能熟悉類比的每一個部份,而且知道其間的根本不同,」Dobkin說。

對於整個半導體領域而言,面臨人才斷層挑戰的還不只是類比公司,當業界逐漸從一個電路級過渡到系統級的設計架構時,長久以來欠缺的是具有創造性思考的工程技術人才。

一般公司的工程師們都會製造、銷售並支援特定業務,但最優秀的工程師則協助客戶的電路板設計,並思考如何將週圍所有元件整合成一個更高價值的設計。這可不是普通的工程技術人才。

凌力爾特公司約有60%的業務都是這樣完成的,「另外的40%的業務則是當有經驗的類比工程師說『這是不錯的想法』,我們就去執行。當產品還不存在,沒人想到之前,只要我們認為想法不錯,即是存在風險也勇於嘗試與創新,」Dobkin說,「但如果少了有經驗的類比工程師傳承,你就沒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與客戶討論,瞭解客戶的問題,進而清楚系統如何運作。」

因此,儘管企業裁員、放無薪假以及失業率節節攀升等負面新聞頻傳,但在類比以及某些專業技術領域卻越來越難找到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再加上有經驗的資深工程師陸續退休,因而面臨嚴重的人才斷層危機。當然,如果業界廣泛對於工程技術人才付出較大的投資──例如提高工資,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除了類比設計,還有哪些工程領域正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或人才斷層危機?它將對工程技術帶來什麼衝擊?您認為未來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請說說您的看法。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Silicon Valley Nation: Talent gap,by Brian Fuller)

2012年10月12日星期五

優秀工程師為何找不到好工作?

「線上求職求才」究竟撮合了更多工作機會,還是造成更大的困擾?在 Monster.com 、 Careerbuilder 以及各種數字人力銀行求職網站出現以前,你覺得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嗎?或者,線上求職軟體常因一些無關緊要的原因而過濾掉優秀人才嗎?

至少有些人是這麼認為的。

事實上,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Peter Cappelli,在他所寫的《優秀人才為何找不到好工作》(Why Good People Can't Get Jobs)一書與PBS中,探討了這個問題。他指出,線上求職網站刊登的每一個職缺都吸引了成千上萬名求職者,明顯地降低了任何個人公平求職的機會。

「我還聽說,一個只需一般條件標準的工程職位就有29,000人申請,但卻沒有任何人通過篩選過程,」Cappelli說,「因為線上軟體的結果是──沒人合乎資格要求」。
由於經濟持續不穩定以及失業率攀升,許多網路上的工作資訊都能收到堆積如山的求職申請書。一般公司中的人力資源系統已無力因應這麼龐大的工作申請書,迫使許多公司開始採用軟體先行篩選簡歷。

遺憾的是,由於軟體缺乏人為判斷能力,求職申請書常常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理由被拒絕,造成求職者與雇主「雙蒙其害」的結局。

畢竟,沒有什麼工作找得到完美的求職者。過去,人力資源經理人透過面對面訪談以及傳統的有效探問方式,通常能夠根據求職者的技術與能力加以判斷,找到並決定能適合該公司文化以及具有潛力的最佳人選。

而今,難怪會有這麼多高科技企業都在抱怨人才短缺。透過這種機械式軟體程序無情過濾履歷的方式,永達無法找到未經雕琢的鑽石。許多公司都聲稱要尋求能展現跳脫框架思考以及具有創意的人才,但如果你在線上填履歷時勾錯了其中一個選項,那麼你的履歷表可能永遠到不了人資單位的手中。

《EETimes》的一位讀者Frank Eory表示,「我身邊在近年來轉換工程工作跑道的每一個人都是經由人際網路介紹的,沒聽說有誰是透過求職網站的線上申請程序成功地找到工作的。」
「尋找另一份工作(即使你已經有工作了)可說是另一份全職工作。雖然我不喜歡大部份的線上申請流程,但既然已經存在了,就不可能改變。雖然軟體過濾系統的確刪除了一些合格的求職者,但這全都該怪系統的問題嗎?企業人資單位通常提出大堆必備條件,才是造成系統盲目篩選的結果。在今日的求職市場,求職者必須為送出的每一份申請表修訂調整與重新定義其履歷自傳。」另一名讀者建議。

事實上,也有人透過求職網站找到了好工作。署名joshxdr的讀者說:「我在1998年、2000年、2003年和2009年共換過四次工作,這四次新工作都是在線上填工作申請書而來的結果,我並未直接與這四家公司的人員接觸。事實上,我將求職視為一項全職工作,因此對於一些相關的公司與產業做了許多調查研究。針對每一份工作申請,我都重新修改一次送出去的求職信與申請書。我認為,如果你夠機靈的話,應該設法讓這些線上過濾軟體適用於你。」

另一名讀者Charles J Gervasi強調,企業更希望能聘請到優秀的人才,他們較少在意薪資與特殊技能,而更重視的是找到的人必須誠實、聰明,而且具有高成就取向──馬上就能開始工作,而不必得花好幾個月的時間等新人上軌道。企業通常擔心找到的人根本沒法把事情處理好,而影響到整個計劃的進度。

因此,現在是該改變這種求才與求職方式的時候了。對於許多事情而言,網際網路帶來了美好的安排,但當涉及如何找到理想中的工作時,無論是雇主還是求職者,還是拿起電話,堅持並設法安排一個面對面的訪談吧!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Why can't good engineers get good jobs?,by Sylvie Barak)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向「懶人」工程師們歡呼吧!

大多數的工程們都很「懶」……而這通常是一件好事。

[請先冷靜下來,犯不著為了這句話而生氣,至少等看完這篇文章吧!]

我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懶」(lazy)並不等於「怠惰」(sloth)。如果你很怠惰,那麼你最喜歡的事大概就是無所事事的呆坐著,甚至儘量逃避工作。但真正的工程師並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是個「懶人」,你一定會盡可能地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趕快把事情做好,免得以後還得重新再做一次,而且也會有一些時間來做其他的事。就這個意義上來看,「懶」其實只是進一步增強了行事效率與生產力──但並不會出現我們時常看到那些「東奔西跑,看起來很忙」的樣子。

沒錯,像無頭蒼蠅般「瞎忙」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些做了一大堆事情的人,但由於缺乏工作計劃或任務執行效率差,他們經常讓自己身處與時間賽跑的追趕與忙亂中。

但是,一位「懶人」工程師:

──會去注意什麼該做好,然後設法找到能讓整個計劃更快更完美實現的工具、技巧、設置、配件與治具等──就算是必須先花一點時間預先去計劃或製作出這些工具項目。

──瞭解經由更順利的計劃開發、文件歸檔做得更好,或較少發生錯誤與重新製作,針對上述工具或計劃所付出的適度前期投資,將會在日後為其帶來莫大的好處。

──通常(但並不一定)做事都很有系統,所以不會浪費時間去尋找一個檔案、便條、元件或其它項目。

但問題是,大多數公司的管理團隊經常誤認為這種「懶人」就是「懶惰」。我自己就曾經一度犯過這種錯誤,一直到後來我終於學聰明了。

原因是這樣的:回歸到微處理器才剛嶄露頭角的那個時代,我們公司連我在內的這個產品開發團隊一共有四個人(兩個負責電路、一個寫軟體,另一個進行系統整合),後來公司還派了一位技術人員加入我們。這個傢伙看起來就像從來都沒事可做一樣。他的動作很慢,不慌不忙,且有條不紊。有一次,公司的管理團隊還問我們他是否真的有在做什麼事情。

事實上他做事真的十分有效率,面對壓力下也很冷靜,而我們似乎永遠跟不上他的進度。我們只要給他一堆任務,他就會立刻著手處理並擬出他所需的工具或物件清單,取得這些物件,然後就開始進行。(給Ken V:如果你正在看這篇文章,我說的人就是你啦!)他還認識在廠房中工作的每個人員,因而甚至不必經過繁複的正式申請作業,就能馬上取得像RF屏蔽原型工具或其它特殊元件。

所以,我想說,讓我們向「懶人」工程師們歡呼吧!但大家不用擔心,我並不會向社會大眾廣為宣傳,到處去說一位優秀的工程師通常都很懶惰──大家可能會曲解我的意思。

你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嗎?你遇過像這樣看來懶懶的但事實上工作效率很高的工程師嗎?或者,在你的團隊中有某個成員的外表看起來很難跟他在工作上的實際貢獻聯想在一起,就像在我文中提到的技術人員一樣的嗎?

[現在如果你還感到生氣的話,我也無話可說了!]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Most engineers are lazy…and that's often a good thing,by Bill Schweber)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一位戰地工程師的回憶…

我很幸運從未被槍砲擊中。但比我更英勇的弟兄們每天都面臨烽火血戰。長達18個月的時間,我每天都看到機翼下攜帶炸彈的戰鬥機順利起飛。直到有一天,有好幾架戰鬥機再也沒回來過,我才意識到這場戰爭是真的了。

1970年代初,美國全面投入越戰。當時大部份用於支援越戰的戰鬥機都位於泰國或航空母艦上。那時我19歲,就已經在戰爭烽火中學習如何用最快的速度修好電子設備。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考驗,我得試著在幾乎無人指點與毫無規則可循的情況下解決問題。

經過十多年後,我才瞭解到自己擁有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在我長大的過程中,從家中學到的是如何在混亂中生活,只有在我那小小的角落中保有一些秩序。到了戰場上,我第一次感到過去所有的這些生存技能都派上用場了。

對於一個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在泰國的種種誘惑排山倒海而來。但在那個年輕的歲月中,我同時體驗到放縱的代價以及自制的重要性。

當我們駐紮在泰國Korat空軍基地時,出現一種新型的攻擊機──A-7D Corsair海盜攻擊機。這是一款採用現代電子技術打造的單人座戰機,而且被漆上像鯊魚嘴一樣的圖案。在這個原已十分擁擠的戰鬥機基地,A-7D攻擊機加入了F-4和F-105 Wild Weasels戰鬥機以及EB-66偵察機的行列。

 作者(Steve Blank)在越戰期間攝於泰國Korat空軍基地停機坪附近。
(來源:Steve Blank提供)


在一個風光明媚的五月天,當我被指派在停機坪進行一項任務時,我注意到有幾位空軍軍官正聚集在一架我平常負責維修的飛機旁一個空的停機坪上。通常那個位置會有另一架A-7停在那裡。我當時因為正試著解決另一架飛機上的線路問題,因而也沒想太多。但很快地,我發現有好幾部箱形車載來其它飛行員與技術人員。一位同事對我說,「一起去看看發生什麼事了!」

它看來就像是一場葬禮。那架A-7在柬埔寨被擊落了,機上的飛行員也不會回來了。
儘管我們還平安地在泰國生活著,但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弟兄們每天都在越南的叢林中出生入死,許多人都曾與死亡零距離接觸。最後,約有58,000人再也回不來了,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

在越戰期間,約有9,000架飛機和直升機被摧毀。數千名飛行員喪生。

我至今仍然記得就在那一瞬間──在那處陽光下本來應該停著一架飛機,空氣中到處飄散著噴氣燃料的氣味,遠遠還傳來噴射引擎的隆隆聲──而當所有的噪音和氣味似乎都不見了,就好像有人關掉開關一樣。我忽然頓悟了,驚醒般地察覺自己正身處何地。那時,我才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一場遊戲。我們所做的是去殺死其他人,而那些人也同樣打算置我們於死。我轉過身來看著飛行員們,心中不斷湧出越來越多的敬畏與恐懼,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工作以及我們的工作做的是什麼。

那一天,我開始思考戰爭的本質、正義之戰的信念,以及為國服務的風險與價值。

空軍上尉Jeremiah Costello和他的A-7D飛機是越戰中最後被擊落的。不到90天之後,東南亞空戰即告結束。

在那之後的職業生涯中,每當遇到不如意(如被大聲訓斥、工作直到累癱了、錢用完了、面臨兩難的決定等),我總會清楚地憶起在空軍基地停機坪的那一片空白。它讓我對生活有了全新的體認。

作者Steve Blank是一位電子產業創業家,主張精實創業。


See on: EE人生
參考原文:Our jobs are hard, but they won't kill us,by Steve Blank

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

工程師,你退休後能做什麼?

在每一種專業領域中,都有一些受到廣泛認可的組織,其所傳承的智識深植於一些脾氣古怪且自視甚高的「老傢伙」腦中。電子工程領域也不例外。雖然業界存在著一種迷思──年齡太大不符合服務於電子工程行列的要求;事實上,那些致力於推動電子及相關領域進展的業界組織就充份利用了資深成員的豐富經驗。

例如,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AIEEE,別與IEEE混淆了!)專門為退休的老工程師們成立了一個特殊的部門,有別於工程師通常給人沉默寡言、個性內向且不善於交際應酬的刻板印象,這些退休工程師們開始扮演為全國大型零售場所把關的角色以服務社會,他們在那兒興高采烈地招呼顧客,歡迎顧客展開購物體驗。

AIEEE成立這個特殊的部門主要是為了持續取得老工程師會員的贊助而設計──要不然他們可能會質疑如果與協會之間沒什麼關係了,為什麼還要付會費呢。其次,這個部門提供的附加功能則是讓老工程師會員們相信自已屬於該組織的一部份,這讓他們感筧自己和一些「泛泛之輩」是不一樣的。

我們有機會訪談了這個新部門的幾位成員,他們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驕傲自豪著實令人印象深刻,「我們真高興屬於這個計劃的一份子!」他們邊笑邊說,顯現出完全無懼於有心人士的質疑;他們的言行舉止只透露出一種對於其雇主、顧客及其專業組織的絕對忠誠。

退休工程師的經驗與技能也同樣展現在其他方面。雖然2012年的技術進展顯然已經超越了這個美國內戰(或越戰──我們真的不太確定有何不同)世代的範圍,但年老的退休工程師們事實上也瀏覽網際網路,並隨時登入社群媒體,以各種方式來鼓勵年輕的新世代。的確,那些熱血年輕的新手工程師們毫無偏見的開闊心胸與開放思想,一直被認為是目前工程領域的黃金時代中最主要的動力之一。

扮演這些吃重的角色只是「資深」工程師使命的一小部份而已。雖然他們太過於謙虛而不願公開宣傳這個事實,但這些業界先進之中有許多人還是白天電視節目以及Home Shopping Network電視購物節目的專家。甚至在炎炎夏日,這些忠實的工程師們仍然「堅守崗位」──聚集於公園的長椅以保留其專業聚會的地點──他們在那兒爭論著Big-Mart和McDonald提供的工作哪一個比較好,當然有時也順便討論一下技術。

當然,退休的老工程師還有許多可做的事。從鼓勵年輕的一代,到看著退休帳戶逐漸消失並等待社會福利出現,老工程師們一直是我們有力的靠山、我們的指導來源,以及我們的披薩外送人員。當他們從設計多層類比與數位電路板,順利地過渡到一開口就問我們最重要的民生問題:「您餓了嗎?」時,工程師原來是多麼的多才多藝啊!


See on:EE人生 

參考原文:Things that older electronics engineers can do,by Richard Krajewski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台灣工程師的「最慘意外」全記錄!!


你曾經在工作時因為不小心觸電而傷了自己、家人或你家的小狗嗎?焊鐵不慎從手中滑落而留下傷疤嗎?在電子工程領域中,工程師可能面對哪些意外災害?
之前我在EE人生」里看到過「你經歷過最『悽慘』的工程意外」徵文活動,那裡有許多工程師讀者的留言與email投稿他們熱情地分享了曾經歷過、聽過或看過最悲慘的那些工程意外。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1.這不是最悽慘的意外,卻是最難忘的意外。一般而言,我們最常見的職業傷害是燙傷,三不無時就是被電晶體或是散熱片燙傷。記得第一次燙傷是2. 在學校的實驗室被烙鐵燙傷。原因為國中時候學會轉原子筆,我想大部份人都會轉原子筆,尤其在教室上一些無聊到快睡著的課,我也一樣養成這個習慣。那日一樣在實習教室一手拿著烙鐵一手拿著電路圖,想著下一步要怎麼作,結果順手就把烙鐵當成原子筆,轉下去........,然後就只好手去水龍頭下沖水了。不得已只好戒了這習慣,現在網路上常會流傳一些轉不子筆的神人,但每看到這個就會想這件事。我想學電子、拿烙鐵的還是不要學比較好。(Dai)

2.那天是高職一年級的開學日。早上參加校長主持的始業式,下午由科主任帶領至科實驗室,叫我們安靜的等待任課老師。大樓的外表是有些年紀了,還有工人正在收拾工具,電源迴路剛整修完,總電源尚未開啟,整棟大樓黑漆漆的。進入了電子實驗室,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新奇的,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實驗桌,桌上擺滿了各式元件。大家在等待老師來臨前,自己就開始把玩這些零件。我隔壁調皮的同學把電容的接腳插入電源座裡,一個插座裡插了四五個電容。反正大樓沒電,大家也不以為意,也不覺得會有甚麼危險。過了五分鐘,任課老師來了,大家到講台前集合點名。為了看清楚點名單,老師把電源箱打開,開了教室總電源。日光燈一閃便又暗了,實驗桌上插座裡的電容瞬間發出巨大聲響全部爆開,插座被炸出了一個大洞。最慘的是電源迴路被我們給燒了。整棟科辦大樓三天沒有電可以使用。(Kevin)

3.記得十多年前有次發生意外,我一個新實習的助理錯誤將黑白電視機濾波電解電容4700uF/35V極性插反,未通過檢查急切通電。當時實驗室裡幾個人在埋頭默默測試其它產品,突然一聲大鞭炮巨響,頓時整個實驗室煙霧瀰漫一股刺鼻的味道,嚇得幾個人急速跑出實驗室,當時我坐在不遠的位置看到那位仁兄滿頭紙屑,所幸被板上散熱片給擋住正面,大致上沒有傷到面部。之後我們大家把他取個外號叫「爆頭哥」,直到現在大家團聚時仍然稱他「爆頭哥」,他也欣然微笑答應。──這次工程意外倒成人生中一段樂趣。(1254898892622)

4.曾經有一次因為產線上一台上百萬的網路分析儀壞掉,心想著要挑戰自己,就在自己認為修得好的情況下接上了電源,接著就看到一陣好濃的白霧,一台上百萬的儀器……雖然馬上拔掉電源,不過心想著,我可能真的要賣給公司了,最後,還好我修好了,不然這下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我的主管了...(遊客0814)

5.我以前從事UPS研發,曾經看到負責測試的同仁在迷迷糊糊中把大概是50AH的電池箱插頭反接,當場發生爆炸!送到醫院的時候整隻手都是嚴重灼傷……後來痊癒了雖然沒影響到手部功能,只是留下了大片傷痕……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恐怖的爆炸聲……(遊客0922)

6.我的工程意外狀況是犯了很基本的錯誤。測試線路完成後需要重新將電線剝皮,就忘了拔起插座,斜口鉗一剪下去,真的就像是白光閃了一下,斜口鉗都因瞬間高電流高熱量燒了一個洞出來了,還好瞬間頭擺一邊。不過還是閃到了眼睛,過了幾天才覺得正常。希望這種看似稀鬆平常的問題可以讓更多人瞭解,當你越覺得熟能生巧時,通常也是意外最容易發生的時候。(韃靼)

7.當我把110V的音響插入220V的插頭時,一陣陣燒焦的味道,讓我的老婆很冷靜的說「你是不是把電源接錯了?」很糗……(Aqmax)


從這些精彩的故事與留言中,我們看到從實驗室設計、工程開發到現場測試,電子工程領域可說是處處暗藏著危機;儘管有的作者們還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來與我們分享他們所看過或經歷過的意外災害經驗,工程師在工作職場隨時面對各種潛在威脅與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同時,也希望各位工程師讀者們的大老闆們除了追求利潤外,也加強對於職場安全的投資,為工程師朋友們打造一個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如果你覺得這還不是最慘的工程意外,那麼以下評論欄就留給您,請您也說說您經歷過最慘的工程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