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認為,目前用戶對於消費裝置應用趨勢的轉型受限於世代交替,但事實上,這一趨勢正跨世代地影響到我們的祖父母輩、父母親以及我們的孩子。
這種轉型的趨勢也發生於跨平台裝置上,影響遊戲玩家、一般用戶到企業客戶,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為家庭所購買的服務類型,以及我們如何賦予產品價值。
我們正從電腦領域過渡到消費新世界──一個讓我們丟下桌上型電腦和筆型記電腦,轉而擁抱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世界。但事實上,我們並不會身處一個只有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世界。
你知道有多少人已經不再使用桌上型電腦了嗎?除了上班或工作以外,你還會使用你的筆記型電腦嗎?
這一轉變的第一步是大家都從家中固定電話改為採用行動電話。在過去5年來,許多人已經停用電視服務,改為有線電視或DSL。現在很多人都訂購像 Hulu 、 Netflix 或 Amazon Prime 等視訊服務網站來收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了。
過去,這些服務曾經是一系列服務方案,包括電話、網際網路和電視。因此,如果我們停用家中電話,那麼可能也就沒有電視可看。所以,下一步很自然地就是停用網際網路服務,改用無線網路以及手機行動網路服務。你開始使用 4G 網路了嗎?它提供了更高速的服務,因此, Wi-Fi 難以搜尋時,人們通常就選擇使用 4G 接取至網際網路。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未轉型至手機呢?當今的手機已有足夠的性能,可進行各種我們想想要的運算處理。觀看視訊?可以。拍照?當然。瀏覽網際網路?沒問題。檢查電子郵件?當然也行。更新Google文件?使用無線鍵盤即可。再也不需要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了!
現在,大多數人都還因為工作上的需要而擁有一台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但還能持續多久呢?再一個10年嗎?還是5年?即使是現在,當我不必工作的時候,我已經不會坐在電腦面前了。從我的 iPhone 或 iPad (串流到電視),就能輕享受休閒娛樂了!
如果是20幾歲的遊戲玩家,他們都長時間坐在一台筆記型電腦、控制台或平板電腦前,但也有逐漸轉移到平板電腦的趨勢。如果是爺爺奶奶們,大概都使用一支手機即可。但在40-60歲的年齡層,通都有一支手機、一部平板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而年30幾歲的族群中,最普遍的就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通常已經好長一段時間塵封在家中了。
的確,最近我們開啟電腦來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要列印文件,但透過雲端服務,現在還可自動傳送照片或文件到RiteAid之類的雲端伺服器,然後以合理的價格瞬間列印出來。難道只是為了偶而要列印,我們就真的需要繼續購買昂貴的印表機墨水匣和印表機嗎?
照片現在都可以儲存在雲端上,我們還需要買一台硬碟來儲存嗎?文件也可以儲存在Google Docs上,鍵盤是無線的,甚至我們正過渡到一個可在任何表面上進行更大型投影螢幕的投影領域了。
您認為呢?你覺得這是整個產業的轉變趨勢嗎?未來我們購買與使用電子產品的方式將永遠不再相同了?或者,電腦領域將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Except for Work, Is the PC Age Over?,by Michell Prunty, Semico Research)
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
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自由切換Wi-Fi和3G iOS6讓網路體驗更自由
市場傳言蘋果(Apple)將於下季推出的最新版 iOS 作業系統將包含一個功能──讓使用者無論任何時候都擁有最佳的網路連接。
這個想法稱之為「無線網路附加蜂巢式網路」(Wi-Fi Plus Cellular),同時,根據AppleInsider網站,這意味著當你連接到一個Wi-Fi時,若該網路繁忙,則你的iPhone將會自行選擇,為你找到更好的連接,即使那意味著將會回到蜂巢式網路。這也代表著你的資料和應用程式都會維持同步,而且,如果你使用的是 iPhone 4S或更先進產品,你的 FaceTime 視訊會議會將不再斷線。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種新功能聽來還算不錯。今天,我們的網路設計都是讓使用者的智慧手機自動連接到Wi-Fi,即使同時存在著3G鏈路,而且還能提供更好的頻寬。
由於不再自動強迫將使用者連接到Wi-Fi網路,新功能將能讓使用者更方便地連接到網路行動營運商,這也代表業者的3G和4G網路可獲得更好的利用。
以Accuris Networks為例,該公司一直與行動營運商合作,讓Wi-Fi看起來就像現有3G和4G網路的擴展。因此,這一新功能將有利於行動營運商和終端用戶。
如果智慧手機永遠有辦法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自動尋找最佳無線服務,而不是被硬指定到與一個Wi-Fi連接,它將能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網路體驗。
在蜂巢式網路和Wi-Fi之間來回切換,讓使用者無論如何移動,都能使用到最佳的網路服務,這對行動營運商也有莫大助益,因為他們更能留住客戶。
(參考原文: iPhone iOS6 finds better connection when Wi-Fi is
overwhelmed ,by Aidan Dillon)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