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社交網路:保持聯繫,卻依舊孤單



前幾天,我在足球場上接到一個電話,是我的一個高中同學打給我的,他們正在山東老家舉行同學聚會。聚會時在酒喝得差不多的時候,一般都會給千里之外的好友打電話,然後寒暄兩句,這幾乎成了保留曲目。同學告訴我,他們在聚會上津津樂道的是我在唱吧唱的歌,說在酒桌上放完我唱的歌後,無論喝酒還是沒喝酒的,都吐了。我在唱吧上錄完歌後分享到微信上,同學正是通過微信朋友圈聽到我唱的歌的。打完電話,我很感動。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認真聽我唱的歌,因為我既不是明星,也不是中國好聲音,能夠真正用心聽你唱歌的人,除了親人,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此時,我又想起春節同學聚會上的一件事。同學聚會上,一個高中時的摯友告訴我,幾乎我的每篇博客他都會認真的看,對我一些文章,如數家珍。其中提到,我寫得一篇關於初戀的文章他讀了很多遍,跟前段熱映《我們一起追得女孩》一樣撩人情懷。還提到,他如果再換車,就想換跟我現在的車同類別的車。潛臺詞是,雖然我們相隔千里,但是通過我的博客,可以瞭解我的生活,還能找到20年前那種肝膽相照的感覺。摯友不無遺憾地說,現在我博客更新的比較慢,即便是更新,也是一些跟工作相關的事情。那個曾經的摯友,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仿佛正在拉開距離。

二十年,其實我一直沒變,只是我們身處的世界變了。二十年前我們還用寫信的方式交朋友,我記得有段時間同學們都迷上了交筆友,每週都要跟那個筆友洋洋灑灑地寫上幾千字,訴說自己的青春情懷。剛才提到的這位仁兄,還靠交筆友的方式,抱得美人歸,與千里之外的筆友相知相愛,最終組建家庭。但是,現在再也沒有人會用這種方式交友,大街上幾乎找不到郵筒,很多人已經寫不出成段的文字,甚至連寫字都不會了。取而代之的是,QQ、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路,以及微信、陌陌、街旁、友加。你可以通過位置定位,很方便地跟附近的人打招呼,也可以搖一搖隨機加別人為好友。現在,找到朋友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跟他說什麼,以及對方有沒有耐心聽你。

對我而言,博客更新慢的原因,是因為我微博更新得快了。我曾經是博客資深玩家,但開通微博後,我幾乎就把博客扔到了一邊。並不是我喜新厭舊,而是人們溝通的方式變了。我原來寫博客的時候,是因為當時寫博客的人多,每天都會去查看一下博客上有沒有新的留言和評論。現在,在微博上,隨便寫幾個字,就可以跟志同道合的人去討論和溝通了,不用再去絞盡腦汁地去組織一篇文章,而去等待別人的回應。歸根結底,人們還是想找到更多的聽眾,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路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在這裡找到了聽眾,讓每個人都有存在感。
社會化媒體,為更多的人帶來存在感的同時,還帶來什麼呢?資訊社會化的好處毋庸置疑,社會化媒體使資訊製造的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去創造內容,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每個人都賦予了製造資訊、發佈資訊的權利。負面影響是資訊的氾濫和超載,人們身陷微博、QQ等社交網路中不能自拔。人們每天在微博上,只要關注人數上千,就面臨垃圾資訊騷擾的問題,很多還是粗製濫造、沒有營養的資訊。同時,在微博的評論和轉發佔據了人太多的時間,人變得因分享而分享,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耗費在流覽垃圾內容和沒有價值的互動上。

原來我在寫一篇博客的過程,一般也是一個資訊梳理和思考的過程,文章寫完基本思路都清晰了。有了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人與其他人溝通得時間越來越長,而自己靜下心思考的時間會越來越少,長此以往人是不是變得越來越膚淺呢?如果沒有了社會化媒體以及跟其他人的聯繫,是不是感覺更焦慮呢?

美國心理學家Sherry Turkle TED的演講《保持聯繫,卻依舊孤單》中指出,長期沉溺於社交網路或者依賴科技產品與外界聯繫,非但不能使人擺脫孤獨,而會讓人更孤單。更可怕的是,人長期依賴社交網路跟外界聯繫,以虛擬形象示人,不但讓人喪失了跟其他人交流的能力,也失去了認識自己、反省自我的機會。因為,你與其他人面對面交流時,即便你口吃和愚鈍,但那是你真實的自己,只有看到你真實的自己,你才能夠不斷在挫折中進步。

由此看來,社會化媒體也是雙刃劍,既帶來了資訊分享的自由,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問題。因此,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耗費的社交網路上,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自己選擇讀一本書,或者與朋友面對面的交流,以及去外面旅行。

外面的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是真實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